班上有同学得了传染病,咱们白血病孩子还能去上学吗?
我一直鼓励缓解期的白血病孩子尽早复学或上学,尽早回归社会,促进身心健康。但由于不可避免的传染病发生,很多家长都很关心在这种情况下,咱们的白血病孩子还能继续去上学吗?
关于班上有同学得了传染病(如水痘、麻疹、猩红热、流感等),咱们的白血病孩子能不能去上学一事,不能一概而论,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:
一是传染病本身的危害性,如果是水痘、麻疹,那还是不建议去上学。如果是猩红热、流感,就要看流行的程度,如果班上一半的人都得了,那还是不要去为好。
推注长春新碱(VCR)步骤
步骤:
(1)取10ml注射器2支+静脉穿刺针(头皮针)1个;
(2)1支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(N.S):10ml;
(3)另1支注射器配药: N.S 5ml + VCR X mg(根据孩子的体重计算药量)
(4)先用N.S注射器行静脉穿刺,推注N.S 2~5ml,确保在静脉内;
(5)换配有VCR的注射器,慢推,并不时回抽,观察是否在静脉内;
让体內蠢蠢欲动的癌细胞多睡觉
两位朋友分别给我发来了这两篇有关健康文章,我转载在此供大家参考。如果人生只有一样选择,那大多数人一定选择健康--------
让体內蠢蠢欲动的癌細胞多睡覺
參加一場小型國際研討會,其 中有一位目前在美國癌症中心的戴博士以 "Is Cancer Curable?" (癌症是否能治癒?)為題,分享了他對癌細胞生長動力學的研究結果。
急淋白血病用药注意事项!
现在医学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愈率大大提高,儿童患者在化疗后进入维持阶段,疾病在向好的方面发展。孩子不用天天住院,出院在家吃药定期回院复查。但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到了维持阶段也不要掉以轻心,在家服药时期,病人和家属一定要清楚服药的注意事项。
口服药物也是化疗的一部分,要认真对待,也要尽可能完整紧凑,如果遇到因血常规或肝肾功异常,不得不停药,也要等口服药物结束后再去医院进行阶段强化治疗,不要以为在家口服不重要,结果口服剂量不足同样会影响疗效。
白血病的复发,耐药问题和处理方法
如何判断白血病是不是复发了?
复发(relapse )指完全缓解后在身体任何部位出现可检出的白血病细胞,多在CR 后2 年内发生。
符合以下3条中1条为复发:
(1)骨髓原始加幼稚细胞大于20 %。
(2)骨髓原始加幼稚细胞大于5%,小于20%,经有效抗白血病治疗方案1疗程未达到完全缓解者。
(3)骨髓外白血病细胞浸润。
与慢粒白血病治疗相关的几个问题
对于慢粒白血病患者来说,靶向药物的成功运用是患者的幸运,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。我们请血液病医学研究院专家给大家谈谈。
第一:副作用
癌症患者这些应该忌口了,千万不可大意
中医强调“忌口”,忌口是指患者对某些饮食的禁忌。中医很重视忌口。最早的医书《内经》就已经记载了食物的“五味所禁。”《金匮》中说:“所食之味,有与身为害”,这个“与身为害”就是饮食不当,将对身体不利。避免这种不利,就是“忌口”。现代医学也认识到大肠癌的发生与患者过多进食红肉有关。忌口是疾病调护中重要内容。对癌症患者来说,尤其应把忌口贯穿于疾病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。
首先要注意忌口与病情所含中医病性的关系。要针对疾病寒、热、虚、实等症候,结合食物的性、味,全面加以考虑。凡与病不利的饮食皆应忌食。如皮肤癌溃疡禁食荤腥发物;肺癌禁食辛辣;水肿禁盐;黄疸禁食脂肪;温热病禁食辛辣热性食物;寒病忌食瓜果生冷。(观甲印可知饮食宜忌,甲印多于7-8个者易上火,慎食或不食辛辣热性食物;甲印4个以下者,慎食或不食生冷之品)。口腔、咽喉、食管、胃、肠、肝、胰等消化器官肿瘤患者,少食或勿食荤肥厚味、油炸食品。
微移植技术治疗老年白血病优势明显
记者近日从北京解放军307医院获悉,一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再次印证:应用微移植治疗老年白血病,疗效明显高于传统移植和化疗。相关研究成果论文日前发表于美国权威期刊《美国医学会杂志—肿瘤》。
该研究观察了来自中国、美国、西班牙的185例老年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接受微移植后的疗效,结果显示这些患者白血病完全缓解率高达74.6%,2年总生存率达50.2%,严重感染和器官衰竭发生率分别仅为8%、2.2%,在不采取预防措施的情况下,仅有1.1%的患者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(排异反应)症状。据了解,即使针对中青年急性髓系白血病,采用化疗治愈率也只有不到40%,造血干细胞移植治愈率最高可达70%左右,但并发症发生率高,移植相关死亡率高,老年患者更是达不到这个疗效。
白血病发病时主要特征是什么?白血病一般多久会出现明显特征?
白血病首先分为急性和慢性,然后又各自分为粒和淋。也就是急淋、急粒、慢粒、慢淋。
首先最凶险的急性白血病,症状上通常表现多样,大多是贫血、出血、感染相关的表现,以及还有很多患者表现为白血病细胞浸润,比如胸痛、胸水等等,这些患者通常因症状前来就诊后查血常规都有明显异常,然后进一步骨髓穿刺、细胞遗传学、免疫学等能明确。
慢粒患者在慢性期多为发热,或者偶查白细胞严重升高发现。进一步靠ph染色体确诊,加速期和急变期可参考急粒。
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伊马替尼治疗致间质性肺炎一例
患者,女,50岁。因"发热5 d"于2015年4月入院。患者2个月前在我院诊断为Ph+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,给予VDCP(长春新碱+环磷酰胺+柔红霉素+泼尼松)方案化疗2个周期,于2015年2月28日开始给予伊马替尼400 mg/d口服治疗。入院5 d前患者出现发热,体温38.9 ℃,伴寒战,轻微咳嗽,偶咳少量白色黏痰,无气短、胸闷、胸痛。既往有高血压病史,无肺部疾病史。入院查体:体温37.4 ℃、脉率120次/min,呼吸22次/min,听诊双肺呼吸音粗,双肺底可闻及散在湿啰音。实验室检查:血常规:WBC 5.66×109/L,中性粒细胞占0.86,HGB 89.0 g/L,PLT 183×109/L。风湿抗体系列、补体、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(ANCA)未见阳性结果。血培养提示:人葡萄球菌阳性。查肺部CT示(2015年4月27日):两肺显示条片状密度增高影及斑片状模糊淡影,边缘模糊,与邻近胸膜黏连,考虑感染可能(图1A)。给予抗感染治疗,患者体温下降3 d后再次出现发热,后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,患者症状逐渐好转,后再次出现发热,体温为37.5 ℃,伴胸闷、气短、呼吸困难。血气分析示:pH 7.46,PCO2 34 mmHg,PO2 44 mmHg(1 mmHg=0.133 kPa)。复查血常规:WBC 5.02×109/L,中性粒细胞占0.73,HGB 100.0 g/L,PLT 264×109/L。复查肺部CT示(2015年5月6日):两肺野透亮度减低,显示条片状及斑片状模糊淡影,边缘模糊,部分呈毛玻璃样改变,双肺胸膜及左侧叶间胸膜增厚。和2015年4月27日CT结果相比,两肺病变略有进展(图1B)。